圣君照物同天鉴,不用江心百链铜。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释宗杲

圣君照物同天鉴,不用江心百链铜。

万象森罗归一照,更无余事可形容。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63年),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他出生于江苏宜兴,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深研佛法,成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释宗杲不仅佛法高深,而且善于诗文,其诗作多富含禅理,深受后人推崇。

译文

圣明的君主洞察万物如同天上的明镜一般,无需借助江心经过百次锤炼的铜镜,世间万象都在这明镜中一一显现,没有其他事物可以形容这种境界。

释义

这首诗以“鉴”(镜子)为喻,表达了圣明君主洞察世事、明辨是非的能力,首句“圣君照物同天鉴”,将圣君比作天上的明镜,强调其洞察万物的能力;次句“不用江心百链铜”,进一步说明这种洞察力并非来自外在的锤炼和打磨,而是内在的智慧和品质;后两句“万象森罗归一照,更无余事可形容”,则描绘了世间万物在这明镜中一一显现的景象,强调了圣君洞察力的全面和深刻。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理和哲理,诗人通过“鉴”这一意象,巧妙地将圣明君主的洞察力与天上的明镜相提并论,既突出了圣君的智慧和品质,又赋予了诗歌以深邃的意境,诗人还通过“不用江心百链铜”这一否定句,强调了这种洞察力的内在性和自发性,进一步凸显了圣君的非凡之处,后两句则通过描绘世间万物在明镜中显现的景象,将诗歌的意境推向了高潮,使读者在领略诗歌美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禅理的深邃和哲理的启迪。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宗杲的禅宗修行和禅理思考有关,作为禅宗高僧,释宗杲深谙禅理,善于通过诗歌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禅悟和哲理思考,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修行过程中,对圣明君主洞察力的深刻体悟和感悟的结晶,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圣明君主的期望和向往,以及对于禅宗思想的传播和弘扬。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以“圣君”为题,但其中的禅理和哲理思考并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价值,它启示我们,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具备洞察力和智慧,就能够明辨是非、洞察世事,从而取得更高的成就和境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