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饮酒·其二十
魏晋·陶渊明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一樽万事皆毫末,蜾蠃螟蛉岂足云。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自从伏羲神农氏远去我已经很久远了,这个世界上很少能有人还保存着纯真本性,孔子急于推行自己的主张,想努力把社会风气扭转回到上古时代的淳朴,凤凰鸟虽然没有飞来,但经过孔子的努力,礼乐方面的典章制度暂且得以恢复更新,不久孔子在洙水和泗水之间设坛讲学时的声音,已经微弱以至停息了,但这一儒家学说却漂流传递到暴虐的秦,诗书这两样东西能有什么罪过呢?却在一夜之间被焚烧得化为灰烬,那些小小的儒家学者们,读书学习实在是很辛勤,但为什么从孔子死后直到当今,上千年的漫长岁月,儒家经典却不曾被人亲近?整天驾车奔走,却找不到一个理解我的人,我如果还不赶紧饮酒,让自己醉倒,那么就白白辜负了头上戴的隐士帽,白白浪费了装酒的酒樽,我只遗憾自己饮酒过多,却唯独喜爱这酒后的醉意,朋友,您应当原谅我这个喝醉酒的人啊!有了这一樽酒,世间万事都显得微不足道了,连那蜾蠃衔螟蛉入自己窝里的行为,又哪里值得去议论呢?
释义
这首诗中,“一樽万事皆毫末,蜾蠃螟蛉岂足云”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琐事的超脱态度和对名利的淡泊,诗人认为,只要有了酒,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纷争都变得微不足道,就像蜾蠃(一种寄生蜂)捕捉螟蛉(一种绿色小虫)来养育幼虫的行为一样,这些琐碎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去计较和谈论。
赏析
这两句诗是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名句,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诗人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将饮酒后的心境与世俗的纷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饮酒带来的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诗人也借用了蜾蠃螟蛉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世俗琐事的微不足道和不值一提,这种超脱和淡泊的人生态度,正是陶渊明田园诗的核心精神所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陶渊明在饮酒后所写,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和儒家经典的看法,以及自己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腐败,儒家经典被篡改和歪曲,使得许多士人感到失望和迷茫,陶渊明作为一位有着高尚情操和独立人格的士人,对这种现象深感不满和忧虑,他通过饮酒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压抑,同时也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