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日祭扫
朝代:清代
作者:陈廷敬
吴江草木春风动,沥酒谁瞻垅树新。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作者简介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人,清代大臣、学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任检讨,入值南书房,迁侍讲学士,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帝称赞他“老成人,始终敬慎” ,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等作品传世。
译文
吴江边的草木在春风中摇曳,谁人在此祭奠,望着坟头新长的树木倾倒祭酒?焚烧的纸钱化作了灰烬,如同白色的蝴蝶飞舞,悲伤的泪水与鲜血染红了杜鹃花,太阳落山后,狐狸在坟墓上安眠,而夜晚归家的儿女则在灯前欢笑,人生在世,有酒就应当尽情畅饮,因为那祭奠的酒水又怎能滴到九泉之下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日里祭扫坟墓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祭扫活动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赏析
首联“吴江草木春风动,沥酒谁瞻垅树新”以春风拂动草木的生动景象开篇,点明了祭扫的时间和环境,同时以“沥酒谁瞻”引出祭扫的主题,颔联“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通过纸钱化作白蝴蝶和泪水染红杜鹃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祭扫时的悲伤氛围,颈联“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则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生死之间的巨大反差,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哀婉之情,尾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则以旷达的人生态度收束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陈廷敬在春日祭扫坟墓时所作,作为一位历经宦海沉浮的文人,陈廷敬在晚年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祭扫坟墓的过程中,他触景生情,回忆起逝去的亲人,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哀婉和旷达之情的诗歌,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超脱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