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未尝私一物,各随妍丑自芳菲。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物

朝代:宋

作者:邵雍

造化未尝私一物,各随妍丑自芳菲。

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意栽花花不发。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并随父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市),后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邵雍一生不仕,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在理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作多反映其哲学思想和人生感悟,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大自然从不偏袒任何一物,万物都根据自己的美丑各自绽放芬芳与美丽。

无心之中插下的柳枝竟长成了绿荫浓郁的柳树,而刻意栽种的花朵却迟迟不开。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万物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于造化(大自然)公正无私、万物各遵其道的深刻理解,首句“造化未尝私一物”直接点明主旨,即大自然对待万物都是公平的,没有偏袒之心,次句“各随妍丑自芳菲”则进一步阐释了万物各自根据其特性展现美丽与芬芳的道理,后两句“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意栽花花不发”则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生长的无常与人为干预的局限,寓意深刻。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作者通过对比“无心插柳”与“有意栽花”的不同结果,巧妙地揭示了自然规律与人为干预之间的矛盾与和谐,它强调了自然生长的自在与无拘无束,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过分依赖主观意愿去改变自然规律,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这种思想体现了邵雍作为理学家的哲学思考,也反映了其对于人生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邵雍的隐居生活及其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思考有关,作为一位深谙理学思想的学者,邵雍在隐居期间对自然万物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研究,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见解,这首诗正是他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感悟,表达了自己对于造化无私、万物自生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也反映了邵雍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处世哲学,体现了其作为理学家的高尚情操与人生智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