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画梅
宋·杨无咎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疏枝横玉瘦堪怜,孤影临风清欲生。
雪压霜欺浑未怕,春来依旧笑盈盈。
暗香浮动黄昏后,月影婵娟伴我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无咎(约公元1097年—1171年),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南宋词人、书画家。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无咎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诗文书画皆有所成,他的词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在书画方面,他擅长山水、花鸟,尤其以画梅著称,被誉为“杨梅”,其画作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画意不画形”的艺术境界。
译文
古时的画作重在传达意境而非仅仅描绘外形,咏梅的诗作则毫不隐晦地表达情感,稀疏的枝条上挂着如玉般清瘦的梅花,惹人怜爱;孤独的身影在风中摇曳,仿佛要生出清新之气,即便遭受雪压霜欺,它也毫不畏惧,春天到来时依然笑容满面,黄昏之后,暗香浮动,月光下的梅影婵娟,伴随着我前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画中的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首句“古画画意不画形”强调了古代绘画注重意境的特点;次句“梅诗咏物无隐情”则指出咏梅诗应直接表达情感,接下来的诗句具体描绘了梅花的形态与气质,以及它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春天的生机。
赏析
这首诗以画梅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画意不画形”的艺术理念,将梅花的神韵与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雪压霜欺浑未怕,春来依旧笑盈盈”等诗句,赞美了梅花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无咎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面临着某种困境或挑战,通过描绘梅花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春天的生机,作者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古代绘画艺术理念的深刻理解与传承,在南宋时期,文人画逐渐兴起,注重意境与情感的表达,这首诗正是这一艺术理念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