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城南十六曲·楸树亭
唐·韩愈
濯濯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心贞徒见赏,择小未成竿。
孤梦初回寂,深恩欲报难。
自嫌前引朱衣吏,不称闲行白发翁。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在轩窗前挺立着光洁鲜明的竹子,它们岁岁经历着严寒的考验,依然青青如初,竹子内心贞洁,徒然受到人们的赞赏,但因为它选择的是细小之材,所以未能长成高大的竹竿。
我从孤独的梦中醒来,四周一片寂静,想要报答深厚的恩情却感到十分艰难,我自觉惭愧,因为前面引领我的是一位身着朱衣的官吏,而我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却与这闲庭信步的场景格格不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贞洁不屈的品格,但作者却感叹自己虽然内心贞洁,却因选择“细小”之路(可能指仕途不顺或人生选择上的局限),未能实现更大的抱负,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现状的无奈和自嘲,认为自己与前面引领的朱衣官吏(象征权贵或高位)不相称,自己更像是一个闲散的白发老人。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喻,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前两句赞美竹子的坚韧和贞洁,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自嘲,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能实现更大抱负的遗憾和无奈,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竹子的赞美,又有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自嘲,展现了作者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韩愈在游览城南十六曲时所作,当时韩愈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或人生低谷期,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境遇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描绘竹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坚韧不拔品格的赞美和对未能实现更大抱负的遗憾,他也通过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现状的无奈和接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韩愈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展现了唐代文人墨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