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听樽前歌袅袅,不闻窗外响萧萧。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醉眠

唐·唐彦谦

醉眠芳树下,半被落花埋。

贪听樽前歌袅袅,不闻窗外响萧萧。

梦回呼酒伴,同醉夜迢迢。

明月照幽隙,清风入短墙。

作者及朝代

作者:唐彦谦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唐彦谦,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咸通末年上京应进士不第,直至乾符二年(875)才得进士及第,曾任兴元(今陕西汉中)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梓州(今四川三台)刺史等职,唐彦谦博学多才,工于诗,尤善七言律诗,与郑谷、姚合友善,风格秾丽,时有佳句,晚年稍放旷不羁,肆情酒色,竟因此获罪,被贬为汉中掾曹,著有《鹿门集》。

译文

醉倒在芬芳的树下,身体被落花半掩,沉醉中只顾聆听酒杯前那袅袅的歌声,全然没有注意到窗外那萧萧的风雨声,梦中醒来呼唤酒友,一同醉倒在漫长的夜晚里,明月照亮了幽暗的缝隙,清风穿过了低矮的围墙。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醉眠于花树下的情景,表达了他对酒与音乐的沉醉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忘却。“贪听樽前歌袅袅,不闻窗外响萧萧”两句,尤为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沉醉于酒宴之中,对外界的风雨声充耳不闻的状态。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醉眠的情境,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画意,首联“醉眠芳树下,半被落花埋”以醉眠和落花为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颔联“贪听樽前歌袅袅,不闻窗外响萧萧”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酒宴音乐的沉醉和对外界风雨的忽视,展现了诗人放浪形骸、不拘小节的一面,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酒友共醉的场景,以及明月清风相伴的宁静夜晚,使整首诗充满了浪漫和闲适的气息。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酒与音乐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忘却,也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由、放浪不羁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唐彦谦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曾多次应进士不第,直到晚年才得进士及第,在仕途坎坷、生活困顿的背景下,诗人可能通过饮酒、听音乐等方式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压抑,这首诗正是他在醉眠状态下对酒与音乐的沉醉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忘却的生动写照,也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由、放浪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