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材自累遭刳肠,匹夫怀璧古所伤。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怀璧行

唐·刘叉

匹夫怀璧古所伤,负材自累遭刳肠。

如何璞玉不自隐,直到夜逢魍魉光。

山中至宝人争觅,世上闲才鬼亦妨。

试看东皋隐沦者,一生吟啸傲羲皇。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叉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元和年间(806-820),他性格豪迈不羁,常怀才不遇之感,诗作风格独特,多抒发个人愤懑不平之情,刘叉的诗风峻急,善于运用奇特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虽不算主流,但仍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译文

普通人怀揣宝玉自古以来就会招来祸患,有才华的人因自视过高而常常遭遇不幸,为什么璞玉不自己隐藏起来,非要等到夜晚被魍魉(鬼怪)发现其光芒?山中的至宝人人都想争夺,世上的闲散之才连鬼怪也会嫉妒,试看那些隐居在东皋(泛指隐居之地)的人,他们一生吟诗作赋,傲视权贵,逍遥自在。

释义

这首诗通过“怀璧”和“负材”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才华与财富可能带来的祸患的深刻认识,首句“匹夫怀璧古所伤”引用了“怀璧其罪”的典故,指出普通人拥有宝玉会招来祸患;次句“负材自累遭刳肠”则暗示有才华的人因自视过高而容易遭遇不幸,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展现了隐居者的逍遥自在,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通过“怀璧”和“负材”两个典故,诗人巧妙地揭示了才华与财富可能带来的双重风险,诗人也通过对比隐居者的逍遥自在,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叉个人的遭遇有关,刘叉性格豪迈不羁,常怀才不遇之感,可能在生活中遭遇过因才华而招来的嫉妒和陷害,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才华与财富可能带来的祸患的深刻认识,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这种情感在唐代诗人中并不罕见,但刘叉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洞察力,使这首诗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