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腐肠糟肉
宋·苏轼
腐肠糟肉两家说,计较屑屑何其卑。
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粱熟几时。
身后名轻似鸿毛,眼前事重等蚍蜉。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译文
有人争论着腐肠之食与糟肉之别,斤斤计较显得多么卑微,我只关心如何用美酒款待好友,不去过问那黄粱美梦何时成真,身后的名声轻如鸿毛,眼前的事情却重如蚍蜉,何必再去追问这浮生的意义,因为这浮生本身就在梦中。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首句讽刺那些为小事而争论不休的人,认为他们的计较是卑微的,苏轼表明自己只关心眼前的美好时光,如用美酒款待朋友,而不去忧虑那些虚无缥缈的未来,他认为身后的名声并不重要,眼前的事情虽然重要,但相对于人生的广阔来说,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他以一种梦幻般的视角看待人生,认为浮生如梦,无需过于执着。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和超脱的处世哲学,他通过对比“腐肠糟肉”的琐碎争论与“白酒留佳客”的豁达情怀,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苏轼认为,与其为小事而烦恼,不如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享受与朋友相聚的欢乐,他也对身后的名声和眼前的琐事持有一种淡然的态度,认为这些都是人生中的过眼云烟,他以“浮生在梦中”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虚幻和短暂,从而引导人们以一种更加超脱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时期,面对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无常,苏轼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超然态度和对世俗琐事的淡然看法,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他的豁达和超脱,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展示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