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不饮无不死,惟有为善不可迟。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劝善诗

朝代:宋

作者:吕岩

自古不饮无不死,惟有为善不可迟。

功成名遂身退好,免得鸟尽弓藏时。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是唐代末年到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后被道教尊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吕岩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常被描绘为一位手持宝剑、背负葫芦、云游四方的仙人形象,他不仅是一位道士,还是一位诗人、书法家,其诗作多反映道家思想,语言通俗易懂,寓意深远。

译文

自古以来,不喝酒的人也有死亡,但唯有行善积德之事不能拖延,当功成名就之后,适时地退隐是明智之举,以免像“鸟尽弓藏”那样,失去利用价值后被抛弃。

释义

首句“自古不饮无不死”以夸张的手法指出,无论是否饮酒,人皆有一死,意在强调生命的有限性,次句“惟有为善不可迟”则提出,在有限的生命里,行善积德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因为善行能够带来内心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后两句则通过“功成名遂身退好,免得鸟尽弓藏时”的典故,告诫人们在取得成功后应适时退隐,以免遭遇不测。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道家思想,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对比,既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又突出了行善的重要性,后两句则通过典故的运用,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智慧,整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远,既是对世人的劝诫,也是对自我修行的鞭策。

创作背景

吕岩生活在唐代末年到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吕岩深感人生的无常与短暂,因此他通过创作这首诗来传达自己的道家思想,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生命,行善积德,并在取得成功后适时退隐,以免遭遇不测,这首诗也反映了吕岩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