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欲识春来自何处,先从天上斗回杓。
作者简介
张栻(1133年—1180年),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卒于孝宗淳熙七年,年四十八岁,幼承家学,既长,从师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曾以荫补入仕,历任直秘阁、知抚州、严州等职,孝宗淳熙七年,知袁州,因病告归,不久病逝,张栻学问渊博,兼采众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其于理学上,主张在博览群书、广求师友的基础上,先穷理致知,进而躬行实践,即知即行,以达到“知行并进”的目的,著有《南轩集》等传世。
译文
时近年终冰霜渐渐减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晓。
要想知道春天来自哪里?还是先看天上的北斗星吧,北斗星的斗柄已经指向了东方。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敏锐感知和喜悦之情,首句“律回岁晚冰霜少”点明时节,说明时序已届冬末春初,天气逐渐转暖,冰霜减少,次句“春到人间草木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草木感知春天来临的喜悦,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后两句“欲识春来自何处,先从天上斗回杓”则通过天上的北斗星斗柄指向的变化,暗示春天的到来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结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赞美。
赏析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到来给大地带来的生机和活力,诗人以草木感知春天为引子,巧妙地引出对春天来源的探寻,最终将答案指向了天上的北斗星,既富有哲理又充满诗意,整首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敬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立春时节所作,当时他或许正在观察自然景象的变化,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作为一位理学家和教育家,张栻对自然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敬畏,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自然规律的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张栻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他相信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