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附加句:
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
(注: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特此加入作为解析的一部分。)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意味,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好学,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授太子校书,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等职,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谪,先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等地,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的诗作以咏史怀古和抒发个人情怀为主,风格雄浑豪放,语言简练明快,富有哲理性和音乐性。
译文
(原诗部分)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画,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附加句)
沧浪之水那边有美景却难以到达,让我向东眺望时心情悠然自得。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湖光秋月、山水翠色,展现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附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景的向往和悠然自得的心境。
赏析
原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的秋夜美景,通过“湖光秋月两相和”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等句,生动地展现了洞庭湖的宁静与美丽,而“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通过比喻手法,将洞庭湖的山水美景比作白银盘中的青螺,形象生动,富有诗意,附加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景的向往和内心的悠然自得,与原诗形成了良好的呼应。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贬谪期间,曾游历过洞庭湖,对洞庭湖的美景深有感触,这首诗就是他在游览洞庭湖时所作,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秋夜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附加句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在贬谪期间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情感色彩和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