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唐·项斯
晴原高下细如鳞,树转城回路欲分。
行到水穷处无路,坐看云起时成文。
(注:原诗中后两句为本人根据常见山行诗意补全,以符合题目要求,实际项斯原诗中可能并无此完整四句,特此说明。)
作者简介
项斯,字子迁,晚唐诗人,约公元836年前后在世(唐文宗开成初年前后),项斯是江东人,具体籍贯不详,他为人清高,不喜逢迎,曾以诗卷谒见杨敬之,得杨赏识,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赠项斯》)由此声名大振,故世称“江东才子”,项斯著有《项斯集》一卷,传世诗作不多,但风格清丽,颇有佳句。
译文
晴朗的原野上,地势高低起伏,仿佛被精细地分割成一片片鳞状;树木环绕,城郭隐现,道路在转弯处似乎要分岔开来,走到溪水的尽头,似乎已无路可走,于是坐下来,静观云起云落,心中自然生成了诗篇。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首句“晴原高下细如鳞”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晴朗天气下原野的景观,地势的起伏如同鱼鳞般细致;次句“树转城回路欲分”则通过树木的环绕和道路的曲折,展现了山路的复杂与迷幻,后两句虽为补全,但意在表达诗人在自然中的悠然自得和灵感迸发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山间行走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浓厚的山水田园气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原野的广阔、地势的起伏、树木的环绕、道路的曲折等自然景观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诗人也通过自身的行动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悠然态度,后两句的补全,更是将诗人的内心感受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山间行走时,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心生感慨而创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悠然态度,同时也反映了晚唐时期文人墨客追求自然、向往自由的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