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望笙歌行乐事,只忧无米过来春。全诗是什么?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宋·陆游

荒村日暮鸟声幽,

敢望笙歌行乐事。

只忧无米过来春,

更怕风欺病里秋。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荒凉的村庄在黄昏时分鸟鸣声显得格外幽静,哪里还敢奢望有笙歌伴舞的欢乐时光呢?我只担心来年春天家里没有粮食可吃,更害怕在这病体孱弱之时还要遭受秋风的侵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荒村,生活困顿,对未来充满忧虑的情景,首句“荒村日暮鸟声幽”通过描绘环境渲染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次句“敢望笙歌行乐事”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望,不敢奢望有欢乐的时光;第三句“只忧无米过来春”则揭示了诗人最直接的生存担忧;末句“更怕风欺病里秋”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忧虑,不仅担心物质上的匮乏,还担心身体在病中难以承受自然的侵袭。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深刻表达了陆游在晚年时期的生活困境和内心感受,通过“荒村”、“日暮”、“鸟声幽”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以“敢望笙歌行乐事”一句,直接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望,而“只忧无米过来春”则直接点出了诗人最现实的生存问题,末句“更怕风欺病里秋”则将诗人的忧虑推向了极致,不仅担心物质上的匮乏,还担心身体在病中难以承受自然的侵袭,这种对生存状态的深刻描绘,使全诗充满了深沉的悲凉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陆游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荒村,生活困顿,身体多病,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晚年时期由于朝廷的腐败和投降派的打压,他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也陷入了困境,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望,以及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