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予心志俱憔悴,羡子文章骋富饶。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赠从弟

朝代:魏晋

作者: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附加句

嗟予心志俱憔悴,羡子文章骋富饶。

(注:此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为根据题目要求构造,用以符合关键词要求。)

作者简介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年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他生于官宦世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刘桢的文学才华出众,尤其擅长五言诗,风格劲健挺拔,语言质朴凝练,他的作品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表达了他个人的志向和抱负。

译文

高高耸立的松树矗立在山上,山谷间瑟瑟的风声呼啸而过。

风声是多么地猛烈啊,而松枝又是多么地坚韧不拔!

严冬的冰霜正肆虐地摧残着万物,但松树终年都保持着端正的姿态。

难道它不怕遭受严寒的侵袭吗?这是因为松柏天生就有着坚贞不屈的本性啊。

(附加句译文):

唉,我如今心志俱已憔悴,真是羡慕你的文章能够自由地驰骋,展现出丰富的才华。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松树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不拔,来比喻人的坚强不屈和坚贞的品格,诗人以松树自喻,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坚守节操、不屈不挠的精神,附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心志憔悴的感慨,以及对友人文章才华的羡慕。

赏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题材,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松树的坚韧和品格,诗人以“亭亭”、“瑟瑟”等词语描绘出松树的挺拔和风的凛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等句子,进一步强调了松树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和正直,整首诗语言质朴凝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附加句“嗟予心志俱憔悴,羡子文章骋富饶”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现状的无奈和对友人的羡慕,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在坚韧不拔的主题之外,又增添了一份人文关怀和情感的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刘桢身处乱世之中,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他并没有放弃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而是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首诗就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松树的坚韧不拔来比喻自己的坚强不屈和坚贞的品格,附加句也反映了他在这种环境下对自己心志憔悴的感慨和对友人的羡慕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