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故洛阳城
唐·岑参
孤城吹角罢,台倾余址草荒凉。
树老无花春寂历,云低有雨暮萧疏。
鸟归沙碛蒿初长,人上河梁日欲晡。
回首梁园日暮里,乱鸦啼处是蓬芜。
作者及朝代
作者:岑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其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著称,风格雄奇瑰丽,想象丰富,情感真挚,岑参生于官宦世家,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入仕为官,两度出塞任职,亲身经历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壮丽景色,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译文
孤独的城楼上号角声已经停歇,古老的台基上只剩下荒凉的野草,老树失去了花朵,春天显得寂寞冷清,乌云低垂,预示着傍晚将有雨落下,气氛更加萧索,鸟儿归巢于沙洲草丛间,蒿草刚刚抽出新芽,人们登上河桥,已是黄昏时分,回望昔日的梁园,在暮色苍茫中,只见乱鸦啼叫,一片荒芜。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洛阳故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中“台倾余址草荒凉”与“树老无花春寂历”两句,直接点出了故城的破败与春天的寂寥,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后文通过“鸟归”、“人上河梁”等细节,进一步渲染了黄昏时分的孤寂与荒凉,最终以“乱鸦啼处是蓬芜”作结,将梁园的衰败景象推向高潮,寓含了诗人对过往繁华不再的深深叹息。
赏析
岑参此诗以景寓情,通过对洛阳故城荒凉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感悟,诗中“台倾余址”、“树老无花”等意象,不仅描绘了眼前的荒凉,更寓含了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沧桑,诗人巧妙地运用“鸟归”、“云低”、“日欲晡”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沉郁顿挫的诗意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作于岑参游历或任职期间,当他目睹昔日繁华的洛阳城如今已成废墟,心中不禁涌起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唐代社会虽然繁荣,但经历了多次战乱与动荡,许多古城遗址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岑参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故城衰败的惋惜,也寄托了对国家命运、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具体地点的描绘,更是对时代变迁、历史沧桑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