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全诗是什么?

小编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茶山谣》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采得青芽不及时,小炉未熟香先发。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书法则隶、楷、行、草皆擅,自成一家;绘画更是以兰、竹、石最为擅长,笔墨纵横,淋漓酣畅,其人格和艺术作品都深受后人敬仰。

译文

白嫩的茶芽被包裹在红色的碧纱之中,为了培育这一两珍贵的茶芽,需要耗费十斤茶叶的养分,如果采摘青芽的时机不对,即使小炉尚未烧热,那茶香也已经迫不及待地散发出来了。

释义

“白毛囊以红碧纱”描绘了茶芽被精心包裹的景象,白嫩的茶芽象征着珍贵与纯洁,而红色的碧纱则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高贵。“十斤茶养一两芽”则强调了培育茶芽的艰辛与不易,凸显了茶芽的珍贵价值。“采得青芽不及时,小炉未熟香先发”则表达了采摘时机的重要性以及茶香的浓郁。

赏析

这首诗以茶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茶芽的珍贵与培育的艰辛,首句“白毛囊以红碧纱”以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色彩对比,展现了茶芽的娇嫩与珍贵,次句“十斤茶养一两芽”则通过数字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茶芽的稀有与培育的不易,后两句则通过采摘时机与茶香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茶的深厚情感与独到见解,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茶的自然之美,又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郑板桥一生酷爱饮茶,对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他曾在多地任职,期间深入了解了各地的茶文化,对茶的种植、采摘、制作等过程都有深入的了解,这首诗《茶山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诗人通过描绘茶芽的珍贵与培育的艰辛,表达了对茶的深厚情感与敬意,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与追求,在郑板桥看来,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生活的态度,通过这首诗,他向世人传达了自己对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