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
宋·陆游
嗟我岂能识字法,见之但觉心眼开。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幽。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唉,我哪能懂得文字的全部奥秘,但每当我看见它们,就觉得心灵和眼界都豁然开朗,站在千峰之巅,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无拘无束;在万象丛生的世界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自在,我不愿在人间为了宠辱而争斗,只愿将心中的思绪寄托给那飞翔的沙鸥,或许有一天,我会回到那青山之外的地方,那里月光皎洁,松风阵阵,小径幽静而深远。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向往,以及追求心灵自由、超脱世俗纷扰的情怀,首句“嗟我岂能识字法,见之但觉心眼开”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文字的敬畏和阅读时的愉悦感受,后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即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赏析
这首诗以“观书有感”为题,却不仅仅局限于对书籍的赞美,而是借书之感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向往,诗中“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两句尤为精彩,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寓含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哲理的启迪,又有情感的抒发,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人生智慧的佳作。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历经坎坷,多次因主张抗金而遭到排挤和贬谪,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中,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或许是在某个静谧的夜晚,独自翻阅书籍时,被书中的智慧所触动,从而产生了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诗人更加向往那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他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