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已死骨已朽,此字不灭留山隈。出自哪首诗?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李斯墓

唐·韦庄

昔年曾向函关游,

此日重经古戍楼。

鸡犬几家村舍远,

山川万叠暮云收。

其人已死骨已朽,

此字不灭留山隈。

名与利兮两俱失,

千古令人泣蒿莱。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动乱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入蜀依附前蜀王建,曾任宰相,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动人,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曾经我在函谷关游历,

今日再次经过古老的边塞城楼。

远处几户人家鸡犬相闻,村舍隐约可见,

傍晚时分,万千山川被云雾轻轻收拢。

李斯其人早已逝去,白骨已化为尘土,

但他的字迹却依然留在山间的角落。

名利啊,两者都已随风而逝,

千百年来,只留下他在荒野中的悲叹。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斯墓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李斯(秦朝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的感慨,诗中“其人已死骨已朽,此字不灭留山隈”两句,直接点题,表达了李斯虽逝,但其书法成就永存的意境,也隐含了对名利无常的深刻反思。

赏析

韦庄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通过对李斯墓的凭吊,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前两句回忆往昔游历,引出地点;中间两句描绘眼前景象,营造氛围;后两句则直接抒发感慨,点明主旨,特别是“其人已死骨已朽,此字不灭留山隈”两句,对比鲜明,寓意深远,既是对李斯书法成就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短暂、名利虚无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对历史的沧桑巨变有着深刻的感受,李斯作为秦朝的重要人物,其一生经历了从辉煌到落魄的巨变,与韦庄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某种契合,韦庄在游历过程中,面对李斯墓,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的诗篇,通过凭吊李斯,韦庄表达了对历史、人生和名利的深刻思考,也寄托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