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磨水激自穿穴,所以镌凿无瑕痕。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物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沙磨水激自穿穴,所以镌凿无瑕痕。

玉璞金坚气蕴藉,何须雕琢费精神。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译文

沙子磨砺,水流冲击,自然形成了洞穴,因此雕琢出来的痕迹毫无瑕疵,玉石和金属般坚硬的气质含蓄内敛,哪里需要人工去雕琢费尽心思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自然界中沙磨水激形成的洞穴,来比喻事物经过时间和自然的考验,能够展现出最真实、最无瑕的美,也借以表达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崇尚,以及对人工雕琢的某种不屑或批判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赞美,首句“沙磨水激自穿穴”,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时间和自然力量的伟大,同时也暗示了事物经过磨砺和考验,才能展现出真正的价值,次句“所以镌凿无瑕痕”,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自然形成的美的无瑕和纯粹,后两句则通过对比玉石和金属的自然之美与人工雕琢的费神费力,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崇尚和对于人工雕琢的某种批判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郑板桥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郑板桥生活在清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他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可能正是他在面对人生困境和世俗纷扰时,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之美,来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和启示的产物,这首诗也反映了郑板桥对于自然之美的崇尚和对于人工雕琢的批判态度,这与他一贯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哲学相契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