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经于阗得宝玉,流入中国随河源。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宝玉

唐·无名氏

行经于阗得宝玉,流入中国随河源。

夜照玉沙寒不暗,秋入金波冷未昏。

作者简介

此诗作者为唐代无名氏,由于历史久远,具体作者已无从考证,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众多诗人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但也有一些佳作因流传过程中的信息缺失而未能确定作者,这首《咏宝玉》便是其中之一。

译文

我经过于阗国时得到了一块珍贵的宝玉,它随着河流的源头流入了中国,夜晚,这块宝玉在月光下照耀着沙地,即使天气寒冷也依然明亮不暗;秋天,当金色的波光映照其上,它依然清冷而不显昏暗。

释义

“行经于阗得宝玉”描述了诗人在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获得宝玉的经历,于阗自古以来就以盛产美玉而闻名。“流入中国随河源”则暗示了宝玉通过河流(可能是指黄河或和田河等)被带到了中原地区。“夜照玉沙寒不暗”和“秋入金波冷未昏”两句,通过描绘宝玉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光泽,展现了其珍贵与独特。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块来自远方的宝玉,通过河流的运载,最终流入中国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宝玉光泽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现了宝玉的珍贵,也寓含了对远方文化的向往和赞美,诗中“随河源”的表述,也隐含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包容性,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由于作者已无从考证,具体的创作背景也难以确定,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丝绸之路繁荣的时期,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诗人可能在于阗地区旅行或经商时,获得了这块宝玉,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这首诗,通过宝玉这一载体,诗人表达了对远方文化的敬仰和向往,也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包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并不显赫,但其独特的主题和优美的语言,仍然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