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非神圣亲手迹,不尔孔窍谁雕剜。的解释

风云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唐·杜甫

元日燕脂色,薛稷是狂客。

入室眇不见,升堂望如隔。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忒。

顾盼生姿如欲语,一笔一画无不可。

苟非神圣亲手迹,不尔孔窍谁雕剜。

韩干画马常苦瘦,戴嵩画牛犹折角。

于今何谢晁家翁,树木山池一何妙。

南宗景物虽中窄,北地江山信地雄。

昼吟宵哭苦衰老,日籁天籁虚融融。

骖鸾腾凤兮,不知所往;

吹笙鼓瑟兮,飘忽入空。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新年的壁画如同燕脂般鲜艳,薛稷真是个狂放的画家。

进入室内却难以看见全貌,登上厅堂也仿佛隔着千山万水。

他细心地剔除苔藓,露出画中的细节,安置得十分妥帖,没有半点差错。

画中的人物顾盼生姿,仿佛要开口说话,每一笔每一画都无可挑剔。

如果不是神仙圣人亲手所作,谁能如此巧妙地雕剜出这些细微的孔窍?

韩干画马常常显得瘦弱,戴嵩画牛也常有折角之憾。

如今薛稷的画作比起晁补之来,树木山池是多么的美妙。

南宗的景物虽然显得狭窄,但北地的江山确实雄伟壮丽。

我白天吟咏,夜晚哭泣,为衰老而苦恼,但天籁之音却让我感到心灵的宁静。

骑着鸾鸟腾飞,吹着笙瑟,我仿佛飘然入空,不知去向何方。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对薛稷书画作品的赞美之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展现了薛稷画作的精妙之处,同时也表达了对薛稷艺术成就的敬仰之情。“苟非神圣亲手迹,不尔孔窍谁雕剜”一句,强调了薛稷画作的非凡技艺,认为如果不是神仙圣人亲手所作,无人能如此巧妙地雕剜出画中的细微之处。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薛稷书画作品的独特魅力,杜甫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突出了薛稷画作的精妙之处,表达了对薛稷艺术成就的敬仰之情,诗中也流露出杜甫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观看薛稷的书画壁后所作,薛稷是唐代著名的书画家,其书画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杜甫在观赏薛稷的书画壁后,深感其技艺非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薛稷的艺术成就,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对薛稷书画作品的欣赏和敬仰之情,也反映了唐代艺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