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不啄新生枝,惟啄槎牙枯树腹。全诗是什么?

生辉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啄木

唐·白居易

啄木不啄新生枝,惟啄槎牙枯树腹。

天生此鸟本为谁,无乃欲以警蠹虫。

千树万树无蠹虫,子子孙孙长食禄。

我今赠尔以一言,尔无多啄我屋梁。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啄木鸟不去啄食新生的枝条,却专门啄食那些槎牙(形容树木枝丫交错、参差不齐)的枯树肚子,上天生下这只鸟究竟是为了谁?莫非是要用它来警告那些蠹虫(蛀蚀树木的虫子)?如果千树万树都没有蠹虫,那么啄木鸟的子子孙孙就能长久地享受俸禄(这里以食禄比喻生存之道),我现在赠给你一句话,你不要过多地啄食我家的屋梁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啄木鸟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啄木鸟“警蠹”功能的赞赏,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人希望社会能够像没有蠹虫的树木一样健康、稳定,而像啄木鸟这样的人(或力量)则能够发挥警示和纠正的作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赏析

这首诗以啄木鸟为题材,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啄木鸟以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通过描绘啄木鸟专门啄食枯树肚子中的蠹虫,赞扬了它的勤劳和警觉,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社会中那些能够发现并纠正问题的人的期望,诗人还通过“千树万树无蠹虫,子子孙孙长食禄”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有关,在唐代,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激化,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忧虑,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描绘啄木鸟的行为和象征意义,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像啄木鸟一样警觉和勤奋,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艺术价值,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