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唐·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颸,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大弦声迟小弦促,四岁娇儿弄长竹。
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
轻风吹动紫云回,飞雪带花迎醉归。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知此夜曲中情。
注意:您提供的关键词“大弦声迟小弦促,十岁娇儿弹啄木”实际上在原文中略有出入,原文为“大弦声迟小弦促,四岁娇儿弄长竹”,但为了符合您的要求,以下分析将基于调整后的意境进行,同时保持对原诗的尊重。
作者简介
李颀(约690年—751年),唐代诗人,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擅长七言歌行和边塞诗,风格豪放飘逸,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有交往。
译文
(调整后的意境翻译,结合原诗意境)
南山砍伐的竹子制成了觱篥,这乐器原本出自龟兹国。
它流传到汉地后曲调更加奇妙,凉州的胡人安万善为我吹奏。
邻近的人听了都发出叹息,远方的游子思乡之情更是泪如雨下。
世人只能听懂它的声音,却不懂得欣赏其中的深意,它就像长风一样在空中自由飘荡。
乐曲中既有枯桑老柏的寒风呼啸,又有九雏凤凰的啾啾鸣叫。
龙吟虎啸之声同时进发,仿佛万籁俱寂,百泉相汇于秋日的宁静。
忽然又转为渔阳掺的激昂曲调,黄云密布,白日暗淡无光。
曲调一变,又如同春日里杨柳依依,上林苑中繁花似锦,令人眼前一亮。
岁末之夜,高堂之上烛光通明,美酒一杯,乐曲一曲。
大弦声音悠扬缓慢,小弦声音急促轻快,仿佛十岁娇儿在弹奏啄木鸟般的乐曲。(此处为调整后的意境)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胡人安万善吹奏觱篥的精湛技艺,展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和深远影响,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音乐与自然景象、人生情感紧密相连,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从乐器的来源、演奏者的技艺、听众的反应,到音乐所引发的联想和情感,都进行了细腻的描绘,诗人通过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将音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颀辞官归隐之后,他在与友人交往和游历中,接触到了各种音乐和艺术形式,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也愈发深刻,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音乐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唐代,音乐艺术繁荣发展,各种乐器和乐曲层出不穷,这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