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乐酒
朝代:唐代
作者:李颀
无情木石尚须老,有酒人生何不乐。
春风东来忽相过,流水悠悠日西落。
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去还看醉时石。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辞官归隐,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诗风豪放飘逸,意境深远,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有交往,诗作在当时颇受赞誉。
译文
无情的木石尚且需要经历岁月的侵蚀而老去,有酒相伴的人生又怎能不享受其中的乐趣呢?春风从东方吹来,匆匆而过,流水悠悠,太阳西落,时光易逝,松树间的明月永远如此明亮,当你离去后,还会回来看看我们醉时倚靠的那块石头吗?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无情木石”与“有酒人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感慨,首句以木石的老去反衬人生的短暂,次句则直接点出有酒相伴的人生之乐,后两句通过描绘春风、流水、明月等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留恋。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联以木石为喻,巧妙地引出人生短暂的主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则通过春风、流水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使主题更加鲜明,颈联以松树间的明月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永恒与瞬间的思考,同时也寄托了对友情的珍视,尾联则以问句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又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全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充分展现了李颀作为唐代诗人的艺术才华和人生智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颀晚年辞官归隐之后,在历经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起伏之后,诗人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此时的他,或许正与朋友相聚于山林之间,把酒言欢,畅谈人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与留恋,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自由、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