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昔决东南流,萧条东郡今遗湫。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唐·李商隐

东南王气歙雄图,天险东南限海隅。

大河昔决东南流,萧条东郡今遗湫。

隋堤古柳缆船影,狄泉春草鸣鸠愁。

天子龙舟浮御水,兴亡谁识东流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东南的王朝气运已经收敛了它的宏图大志,天险的东南之地被大海所限制,昔日的大河曾经决堤流向东南,如今那萧条的东郡只留下了一片低洼的积水,隋堤上古柳的阴影中缆着船只,狄泉边的春草里鸠鸟在哀愁地鸣叫,天子的龙舟曾在御水上漂浮,但谁又能识得这东流之水中的兴亡之愁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汴河(即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的描写,回顾了隋朝的兴衰历史,首句点出东南地区的王气已衰,次句说明东南的天险之地也被大海所限制,暗示隋朝虽然拥有强大的国力,但终究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写大河的变迁和东郡的萧条,进一步渲染了历史的沧桑感,后两句则通过描绘隋堤古柳、狄泉春草和天子龙舟等意象,表达了对隋朝兴衰的感慨和对历史变迁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汴河为线索,串联起隋朝的历史兴衰,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大河决堤、隋堤古柳、狄泉春草等,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无情,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天子龙舟”象征着隋朝的繁华和强盛,“东流愁”则象征着历史的无情和变迁,这些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游览汴河时所作,当时,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和衰落,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李商隐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对历史的兴衰和现实的困境有着深刻的感受,他在游览汴河时,不禁想起了隋朝的历史和兴衰,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思考,通过这首诗,李商隐不仅表达了对隋朝兴衰的感慨,也寄托了对唐朝未来的忧虑和对历史变迁的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