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华之松千岁青,尝闻其下多茯苓。的释义

春秋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遇茯苓

唐·韦应物

太华之松千岁青,尝闻其下多茯苓。

幽人采得供仙药,野客寻来识地灵。

风露渐滋秋气冷,山川长静夜云轻。

欲知此物何功德,养得仙凫羽翼成。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也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向往闲适生活的审美情趣。

译文

太华山的松树千年长青,听说在那松树之下生长着许多茯苓。

隐士们采来这些茯苓作为仙药供奉,野外的旅人也前来探寻这地灵之宝。

秋风渐起,露水滋润,天气转冷,山川在宁静的夜晚中云雾缭绕,轻盈飘渺。

想知道这茯苓有何神奇功效?它能滋养仙凫,使其羽翼丰满,翱翔天际。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太华山下的茯苓,展现了自然之物的神奇与美好,诗人以松树为引子,引出茯苓的生长环境,进而描述了茯苓被隐士和旅人珍视的情景,后两句则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赞美了茯苓的神奇功效,使其具有了超凡脱俗的意象。

赏析

这首诗以茯苓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自然之物的神秘与魅力,诗人以松树为象征,突出了太华山的古老与神秘,进而引出茯苓这一神奇之物,在描述茯苓的生长环境和被珍视的情景时,诗人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的山林之中,后两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将茯苓的功效描绘得神乎其神,使其具有了超凡脱俗的意象,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之中,他通过描绘太华山下的茯苓,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他也可能借茯苓这一神奇之物,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某种期望和追求,在唐代,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追求,韦应物的这首诗正是这一传统的体现。

韦应物的《山行遇茯苓》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之美的佳作,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诗篇,它通过对茯苓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自然之物的神奇与美好,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某种期望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