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然犹到手不敢取,而使螟蝗生蝮蜪”,这些词句实际上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韵》,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韵
宋·梅尧臣
柔桑感阳风,擢条如柔荑。
叶间已含绿,尚恐翳春霓。
蚕生未盈月,条叶已屡齐。
昼夜勤勤食,功成茧如畦。
然犹到手不敢取,而使螟蝗生蝮蜪。
丝成织素犹未得,东家已作衾与襦。
贫家女为蚕,亦自晓机杼。
夜灯照墙壁,丝声出机杼。
邻家闻织声,竞来买新故。
一梭未得终,百金已云度。
辛勤得几匹,输官犹未足。
缲车映日影,纩絮随风簌。
徒为机上丝,宛转心相续。
但忧蚕与桑,敢辞机杼劳。
如何织纨绮,自著短褐袍。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存诗约二千九百多首,内容广泛深刻,形式朴素自然,为宋诗别开生面,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
译文:
柔嫩的桑树感受到了春风的吹拂,枝条像柔软的茅芽一样挺拔生长,桑叶间已经蕴含了绿意,但还担心被春天的彩虹所遮蔽,蚕儿出生还不到一个月,桑叶就已经多次被吃齐整,它们昼夜不停地勤奋吃桑叶,最终成功吐丝结成了像田畦一样的茧,即使茧已经到手,人们也不敢轻易取用,因为担心螟虫和蝗虫会滋生蝮蜪等害虫,蚕丝织成布匹还未完成,东邻家已经做好了被子和短衣,贫家的女子也懂得养蚕织布,夜晚的灯光照亮了墙壁,机杼上传出了织丝的声音,邻居们听到织声,都竞相前来购买新织的布匹,一梭子还未织完,百金已经悄然流逝,她们辛勤劳动得到的布匹,缴纳官税之后仍然不足,缲车在阳光下映出影子,纩絮随风飘落,她们只是为了机上的丝,心中却不断地忧虑着,她们只担心蚕和桑叶的供应,哪里敢辞别机杼的辛劳,可是,她们如何能够织出华美的纨绮,而自己却只能穿着粗短的褐袍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蚕的生长、吐丝、结茧以及织布的过程,反映了农民和织女的辛勤劳动和生活的艰辛,诗中特别强调了即使茧已经到手,人们也不敢轻易取用,因为担心害虫的滋生,这反映了农民对于自然灾害和害虫的深深忧虑,织女们虽然辛勤劳动,但往往只能得到微薄的收入,甚至无法自给自足,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的生长和织女的劳作,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对比蚕的勤奋和织女的辛劳,以及她们所得到的微薄回报,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诗人也通过描绘蚕和桑叶的供应问题,以及害虫的滋生等自然灾害,反映了农民和织女对于生活的深深忧虑和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为和友人孙端叟的蚕首十五韵而作,当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农民和织女的生活十分艰辛,诗人通过描绘蚕的生长和织女的劳作,以及她们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表达了对农民和织女生活的同情和关注,诗人也通过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