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悼师行
唐·李贺
三年弟子行丧礼,千两乡人会葬车。
泪洒青山悲落日,心随逝水忆年华。
师恩浩荡难相报,德业昭彰永传家。
今日一恸别恩师,明朝再寻桃李花。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790年,卒于公元817年,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诗鬼”,李贺的诗作常描绘鬼神、哀怨等题材,语言瑰丽奇特,情感深沉丰富,他的作品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作为弟子,我遵循三年的丧礼之制,为老师哀悼;
乡亲们的车辆成千上万,一同前来参加老师的葬礼。
泪水洒落在青山上,与悲伤的落日相映;
心中随着流逝的河水,回忆起与老师共度的年华。
老师的恩情浩荡,难以报答;
他的德行与学业,将永远传颂于家。
今日我悲痛欲绝,与老师告别;
明朝我将继续前行,去追寻那桃李满天下的芬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和哀悼之情,首联“三年弟子行丧礼,千两乡人会葬车”直接点明了主题,即诗人作为弟子为老师举行丧礼,并有众多乡亲前来参加葬礼,场面宏大,颔联“泪洒青山悲落日,心随逝水忆年华”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对与老师共度时光的怀念,颈联“师恩浩荡难相报,德业昭彰永传家”则是对老师品德和学业的赞美,以及对自己无法报答师恩的遗憾,尾联“今日一恸别恩师,明朝再寻桃李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虽然悲痛,但仍将继续前行,追寻老师的足迹。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和哀悼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青山”、“落日”、“逝水”等,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诗人还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决心,整首诗情感深沉而富有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贺的求学经历有关,李贺自幼聪颖好学,曾师从多位名师,在求学过程中,他深受老师的教诲和熏陶,对老师的恩情铭记于心,当某位恩师去世时,李贺深感悲痛和怀念,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和对老师的敬仰之意,这首诗也反映了李贺对教育和师德的重视和尊重,以及他对未来继续追寻知识和真理的决心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