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苗因捕虽践死,明岁犹免为蝝菑。的释义

生辉10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今苗因捕虽践死,明岁犹免为蝝菑”,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华兄》,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华兄

宋 梅尧臣

行捕遽难缓,山冈复峻危。

炎天日如火,疲马汗成泥。

今苗因捕虽践死,明岁犹免为蝝菑。

赖得邻家子,同来共此疲。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存诗约二千九百多首,内容广泛深刻,形式多样,语言朴素自然,有《宛陵先生集》。

译文

急于捕捉蝗虫难以延缓,山冈又陡峭又危险,炎热的天气太阳像火一样,疲惫的马匹汗水流成了泥,今年的禾苗虽然因为捕捉蝗虫被踩踏而死,但明年还能避免遭受蝗虫的灾害,幸亏有邻居家的儿子,一同前来共同承受这份疲惫。

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捕捉蝗虫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他急于捕捉蝗虫以保护庄稼,但山冈陡峭危险,天气炎热难耐,马匹疲惫不堪,尽管今年的禾苗因为捕捉蝗虫被踩踏而死,但诗人认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明年遭受更大的蝗虫灾害,诗人感谢邻居家的儿子与他一同前来共同承受这份疲惫。

赏析

这首诗以捕蝗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和对农民生活的同情,诗中通过描绘山冈的陡峭、天气的炎热以及马匹的疲惫等细节,生动地表现了捕捉蝗虫的艰辛,诗人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认为今年的辛苦付出将换来明年的丰收,诗人对邻居家儿子的感激之情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农业生产受到蝗虫灾害的严重影响,为了保护庄稼,农民们不得不进行艰苦的捕捉蝗虫工作,梅尧臣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深入田间地头,亲身体验了捕捉蝗虫的艰辛,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这首诗,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和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同时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