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驱羊战狼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野哭初闻战伐时,
驱羊战狼势莫支。
驱虽不尽胜养患,
昔人固已决不疑。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在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田野间就传来了百姓的哭声。
用羊去驱赶狼这样的战斗,力量对比悬殊,几乎无法支撑。
虽然用羊驱赶狼无法彻底战胜,但比起养虎为患来,这样的决定还是不容置疑的。
古人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并作出了坚定的选择。
释义
这首诗通过“驱羊战狼”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战争中力量悬殊的对比,以及面对强敌时不得不作出的艰难选择,首句“野哭初闻战伐时”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次句“驱羊战狼势莫支”用比喻手法揭示了战争双方的实力差距;第三句“驱虽不尽胜养患”表达了虽然用羊驱狼难以取胜,但比起养虎为患来,这样的选择还是必要的;末句“昔人固已决不疑”则强调了古人对此早已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力量对比悬殊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古人智慧的赞叹,通过“驱羊战狼”的比喻,诗人巧妙地揭示了战争中的残酷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人面对强敌时坚定果敢的态度的赞赏,整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既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平易通俗的特点,又展示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对当时社会现实深刻反思的时期,唐代中后期,边疆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白居易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百姓的苦难深感痛心,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也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同时寄托了自己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社会改革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