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或言蝗多不易捕,驱民入野践其畦”,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瞻次韵》,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瞻次韵》
宋·范成大
古言蝗生於旱天,今岁江淮雨连绵。
或言蝗多不易捕,驱民入野践其畦。
蝗生既繁治愈迫,民力已尽官仍责。
东南地狭耕者稠,半年不稔无全家。
天公生我岂无意,使向人间食蝗螟。
我虽不敏敢辞劳,愿得此身长报国。
浮云岭路险且迂,蝗飞正盛暑天馀。
汗流浃背行不得,山前野老相揶揄。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诗文俱佳,曾任地方官和朝廷要职,政绩卓著,晚年退居石湖,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田园生活,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以田园诗著称。
译文
古人说蝗虫生于干旱之年,但今年江淮地区雨水连绵不断,有人说蝗虫太多不易捕捉,于是驱使百姓到野外去践踏他们的田地,蝗虫繁殖既多,治理又紧迫,百姓的力量已经耗尽,官府仍然责难,东南地区土地狭窄而耕种者稠密,半年收成不好就没有全家人的生活来源,上天生我难道没有意图吗?让我到人间来吃蝗虫,我虽然不聪明但不敢推辞辛劳,愿意用此身来报效国家,浮云岭的路又险又曲折,蝗虫正盛飞于盛夏之余,汗流浃背行走艰难,山前的老农还在揶揄我。
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当时江淮地区蝗灾严重,官府为了治理蝗灾而驱使百姓到野外践踏田地以捕蝗的情景,诗人对百姓的艰辛生活表示同情,并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效力的决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官府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蝗灾为背景,通过描绘百姓的苦难和诗人的决心,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中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对比古人对蝗灾的认识与现实情况的差异,以及百姓的艰辛与官府的无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困境,诗人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效力的决心和信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江淮地区遭受严重的蝗灾,导致粮食减产、百姓生活困苦,官府为了治理蝗灾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驱使百姓到野外践踏田地以捕蝗等,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蝗灾的危害,但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诗人范成大在目睹了这一切后,深感忧虑和同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困境,也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为国效力的决心,也为我们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