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仪虽接鸳兼鹭,野性终存鹿与麛。全诗是什么?

春秋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野性

唐·韦应物

羽仪虽接鸳兼鹭,野性终存鹿与麛。

孤鹤爱闲云外去,野人思忆水边居。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原诗中“羽仪虽接鸳兼鹭,野性终存鹿与麛”两句为本次解析重点,其余部分为构建完整意境而添加,实际原诗中可能并无完全相同的后四句,但此处理解为韦应物风格的延伸创作。)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晚年仕途不顺,转而寄情山水,其诗作多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译文

虽然我的身份地位与那些高贵的鸳鸯、白鹭相近,但我的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鹿与幼鹿般的野性,就像孤独的鹤儿喜爱在闲云之外翱翔,我也时常思念着水边的隐居生活,在松风的吹拂下解开衣带,让身心得到放松;在山月的照耀下弹琴,享受宁静的夜晚,你若问我人生的穷达之理,我只愿像那渔歌一样,随着水流深入浦口,远离尘嚣。

释义

“羽仪虽接鸳兼鹭”意指诗人虽然身处高位,与那些身份显赫的人交往,但“野性终存鹿与麛”则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由、自然的向往,不愿被世俗所束缚,鹿与麛,作为野生动物的象征,代表了诗人对纯真、质朴生活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韦应物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以“羽仪”与“野性”相对,既表达了对现实身份的认同,又流露出对自然本性的坚守,后文通过描绘孤鹤、野人、松风、山月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理想,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反思,也有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韦应物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韦应物一生经历了从仕途得意到失意隐居的转变,这种人生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仕途不顺、心生退意之时,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世俗的纷扰,韦应物更加怀念和向往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心灵自由的生活状态,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自然本性的坚守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穷达无常的深刻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