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从来无定色,况将铅黛比天姿。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牡丹

唐·罗隐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醉霞满袖。

天下从来无定色,况将铅黛比天姿。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译文

这牡丹花仿佛在与梅花低语,仍有寻找芳香的伴侣。

刻意去闻它时,它却不肯散发香气,香气在无心之间自然流露。

身为傲岸不羁的官吏,我嘲笑那些权贵们,在西江边醉酒,衣袖中满是霞光般的色彩。

天下间的事物从来就没有固定的颜色,更何况要用铅粉和黛墨来比拟牡丹的天然风姿呢?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牡丹花的特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世俗眼光的批判,诗中“似共梅花语”一句,以牡丹与梅花对话的意象,展现了牡丹的高洁与不凡;“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则借牡丹之香,寓意真正的美好往往不经意间流露,而非刻意追求所能得;“天下从来无定色,况将铅黛比天姿”则直接批判了世人以世俗眼光看待自然之美的做法,强调牡丹的天然风姿是无法用人工的铅粉和黛墨来比拟的。

赏析

此诗以牡丹为题,却不仅仅局限于对牡丹的赞美,而是借牡丹之形,抒发诗人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诗中“傲吏身闲笑五侯”一句,更是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对现实社会充满了不满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借牡丹之形,抒发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世俗眼光的批判,诗中“天下从来无定色,况将铅黛比天姿”一句,更是直接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自然之美的珍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