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已负韶华未得归,子规催泪尽斜晖。
我已负花常自愧,君须屡醉及芳时。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我已辜负了这美好的春光未曾归家,子规鸟声声啼叫,催落斜阳的光辉,我常常因为辜负了牡丹花而感到惭愧,而你应当趁着花儿盛开的时候多次醉酒欣赏。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未能及时欣赏美景的遗憾,诗人以牡丹花为喻,表达了自己因忙碌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及时欣赏到美好景色的自责与惋惜之情,也劝诫友人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
赏析
这首诗以牡丹花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牡丹花的凋零与诗人的内心感受,前两句“我已负花常自愧,君须屡醉及芳时”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既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又流露出对未能及时欣赏美景的遗憾,后两句则通过子规鸟的啼叫和斜阳的光辉,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动人,既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又表达了对友人的劝诫与关怀,通过牡丹花的凋零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贬谪期间,他常常借景抒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某个春天,看到牡丹花凋零而心生感慨之作,诗人通过描绘牡丹花的凋零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未能及时欣赏美景的遗憾之情,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劝诫与关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