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遗才
唐·白居易
朝家意在取遗才,
乐育推仁亦至哉。
四海九州何处选,
三山五岳几时来。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白居易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自然风光等多个领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朝廷的意图在于选拔那些被遗漏的人才,
推行仁政、乐于培育人才真是到了极点啊。
要从四海九州的广阔地域中去挑选,
那些来自三山五岳的贤才何时才能到来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朝廷对选拔遗漏人才的重视,以及推行仁政、乐于培育人才的决心,首句“朝家意在取遗才”直接点明了主题,即朝廷的意图是选拔那些被遗漏的人才,次句“乐育推仁亦至哉”则进一步强调了朝廷推行仁政、乐于培育人才的决心和行动,后两句则通过“四海九州”和“三山五岳”的广阔地域描绘,暗示了选拔人才的广泛性和艰巨性。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朝廷对选拔遗漏人才的重视和决心,通过“朝家意在取遗才”的直抒胸臆,以及“乐育推仁亦至哉”的进一步强调,展现了朝廷对人才的渴求和对仁政的推行,后两句则以广阔的地域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意象感和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选拔人才的广泛性和艰巨性,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想为唐代中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但人才选拔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有才华的人被遗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朝廷决定加大选拔力度,广纳贤才,白居易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人,对此深感欣慰,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歌颂朝廷的仁政和选拔人才的决心,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它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