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人思我虽未忘,见我今应不能识。的释义

风云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滁人思我虽未忘,见我今应不能识。

岁月忽已晚,山川长寂寥。

(注:“滁人思我虽未忘,见我今应不能识”这句并非直接出自韦应物的某首知名诗作,可能是后人根据韦应物的风格或意境创作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了一首假设的“杂诗”中进行分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唐代著名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之思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远离的故园究竟在何方?归家的思绪正无边飘荡。

淮南秋雨绵绵的夜晚,高斋之上我独自听闻雁声凄凉。

滁州的人们思念我或许还未曾遗忘,但如今再见我恐怕已难以相识。

岁月匆匆已至暮年,山川依旧长久地沉寂空旷。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前两句直接点出归思之情,中间两句通过秋雨夜和高斋闻雁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则通过“滁人思我”的假设和“岁月忽已晚”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易老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一句尤为传神,既描绘了秋雨绵绵、雁声凄凉的景象,又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而“滁人思我虽未忘,见我今应不能识”一句则通过假设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易老的无奈。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假设之作,但我们可以根据韦应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调任外地为官,远离故乡和亲人,在异乡的日子里,他常常思念故乡和亲人,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韦应物也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对人生易老、世事无常有着深刻的感悟,这些因素都可能促使他创作出这首表达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的诗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