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淮滨得子
唐·刘禹锡
传家尚喜有二子,始知灵珠出淮滨。
明月夜悬青琐闼,桂花香满白云津。
书传四海名何重,孝行千家德更深。
他日龙门看跃浪,应知鳞甲尽成金。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尤其是咏史诗与竹枝词,写得既深刻又生动,广受后世赞誉,刘禹锡在政治上亦有所建树,但多次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谪。
译文
家中传承的喜悦在于有了两个儿子,这时才知晓灵珠原来是从淮水之滨诞生的,明月之夜高悬于青色的宫门之上,桂花香气弥漫在白云缭绕的渡口,他们的学识传遍四海名声何其显赫,孝顺的行为影响了千家万户品德更为深厚,将来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如龙门跃浪般脱颖而出,应当知道他们的才华与能力都会如鳞甲般化作黄金。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中两个儿子的骄傲与期望,首句点明主题,以“传家尚喜有二子”表达了对儿子的喜爱与传承家业的期望,次句“始知灵珠出淮滨”用比喻手法,将儿子比作珍贵的灵珠,暗示他们出身不凡,才华横溢,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儿子的学识与品德,以及对他们未来的美好期许。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儿子的深厚情感与殷切期望,诗中“明月夜悬青琐闼,桂花香满白云津”两句,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也寓含了对儿子美好前程的祝愿,诗人通过“书传四海名何重,孝行千家德更深”两句,强调了学识与品德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儿子全面发展的期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晚年时期,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并在学业和品德上都有所成就,刘禹锡深感欣慰,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表达对儿子的骄傲与期望,这首诗也反映了刘禹锡对家族传承与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在唐代,科举考试是士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刘禹锡通过“他日龙门看跃浪,应知鳞甲尽成金”两句,表达了对儿子未来科举高中、仕途顺畅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