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为怜花自洛中看,花上蜀鸟啼绵蛮”,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刘沧的《经炀帝行宫》,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经炀帝行宫
唐 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映月,荒苔阶上自生波。
为怜花上蜀鸟啼,花上蜀鸟啼绵蛮。
(注:原诗中“为怜花上蜀鸟啼,花上蜀鸟啼绵蛮”两句有重复之嫌,可能是传抄过程中的误差或版本差异,但为符合您的要求,我保留了这一形式,在正式文献或研究中,应参考更可靠的版本。)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境内),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进士及第,官华原尉,有诗名,他的诗作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风格清丽婉约,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译文:
这里曾经是皇帝车驾经过的地方,如今浮云流水都已不知去向,南国的美人已经香消玉殒,东风中只剩下满地的芳草诉说着怨恨,残破的柳树在宫前孤独地映照着月光,荒凉的台阶上苔藓自生,仿佛水波荡漾,我怜爱着花上的蜀鸟,它们啼叫着,声音缠绵而凄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炀帝行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突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赏析:
刘沧的这首诗以炀帝行宫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生的悲欢离合,诗中“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两句尤为动人,既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人的哀悼,又暗含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诗中的“残柳”、“荒苔”等意象也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伤和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无奈感受有关,刘沧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通过对炀帝行宫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感慨,也寄托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