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欲觅扬州使君处,但随风际管弦声。
(注:原诗中“欲觅扬州使君处,但随风际管弦声”两句实际上是对原意的提炼与重组,原诗直接表述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进行了创意性的改写,以融入关键词。)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擅长七言绝句,风格俊爽明丽,独树一帜,杜牧的诗歌内容广泛,既有对时局的深刻忧虑,也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时至深秋,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二十四桥在明月映照之下显得格外静谧美好,我想寻找扬州的韩绰判官所在之处,只听见风中传来悠扬的管弦乐声,似乎指引着我前往。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秋日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青山绿水、秋草未凋,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而“二十四桥明月夜”更是将扬州的夜景描绘得如梦似幻,诗人通过“欲觅扬州使君处,但随风际管弦声”的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希望通过音乐这一媒介与友人心灵相通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展现了杜牧高超的艺术造诣,前两句以青山绿水、秋草未凋描绘出江南秋日的独特风光,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丽的基调,后两句则通过想象与友人相聚的场景,将情感推向高潮,尤其是“欲觅扬州使君处,但随风际管弦声”一句,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深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离开扬州后,对昔日好友韩绰判官的怀念之作,杜牧曾在扬州任职,与韩绰判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离开扬州后,他时常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的诗作,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憧憬,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牧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