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眼自憎红蜡烛,何人肯伴白须翁。出自哪首诗?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病中思

唐·白居易

病眼自憎红蜡烛,何人肯伴白须翁。

晓随残月行多露,夜逐暗星棹小蓬。

身外信缘为活计,眼前随事得轻松。

三千里外无家信,一寸肠中万种痛。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病眼难以忍受红蜡烛的光芒,又有谁愿意陪伴我这位白须老翁呢?清晨,我随着残月,踏着露水而行;夜晚,我追逐着暗星,驾着小舟而归,身外之物随缘而定,作为生活的寄托;眼前的事情顺其自然,让我感到轻松,三千里外没有家书传来,我的心中充满了万种痛苦。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在病中的孤独与无奈,首联“病眼自憎红蜡烛,何人肯伴白须翁”直接表达了诗人因病而视力下降,对红蜡烛的光芒感到不适,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因为没有人愿意陪伴他这位年迈的老人,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诗人清晨和夜晚的生活场景,进一步渲染了他的孤独与闲适,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思念和内心的痛苦。

赏析

这首诗以病中思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首联的“病眼自憎红蜡烛”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因病而视力下降的事实,又通过“自憎”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和无奈,而“何人肯伴白须翁”一句,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诗人清晨和夜晚的生活场景,进一步渲染了他的孤独与闲适,同时也透露出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思念和内心的痛苦,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晚年时期创作的,当时,他因年老体弱而多病,生活上也较为孤独,这首诗正是他在病中思念家人、感慨人生时所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在晚年时期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这首诗也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真实表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