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湘水吟》,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湘水吟
唐·柳宗元
行行见水发兴新,行行见水欲沾巾。
萧萧暮雨子规啼,望断江山万里心。
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
川上暮雨起苍霭,余亦乘舟归鹿门。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古城村)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曾写过不少寓言故事,语言犀利,讽刺辛辣。
译文:
一路行走,每看到流水都会引发新的兴致,但也会因流水而想要落泪,傍晚时分,萧萧细雨落下,子规鸟在啼叫,我望着遥远的江山,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行人们望着祠堂下马祭拜,祭拜完毕后又在祠堂下窥探水源,河川之上,傍晚的雨水升起苍茫的雾霭,我也乘着船回到了鹿门山。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行人在湘水边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中“行行见水”既表现了诗人的行程,也暗示了他内心的波动。“萧萧暮雨子规啼”则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则具体描绘了行人在祠堂前的祭拜和窥探水源的情景,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水源的珍视。
赏析:
这首诗以湘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色彩,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和深刻。
创作背景:
柳宗元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涯,在这段时期里,他游历了永州的山水,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诗篇。《湘水吟》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游览湘水时,看到行人在祠堂前祭拜和窥探水源的情景,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从而写下了这首诗歌。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