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岂不快耳目,胡为守此空墙隈。的释义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王勃

壮哉岂不快耳目,胡为守此空墙隈。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乖。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勃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颖,六岁即能写文章,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高宗怒斥而免官,后漫游巴蜀,客居剑南,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在渡海省亲途中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六岁,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译文

多么壮观啊,这景象难道不能让人心旷神怡吗?为什么我却要守在这空荡荡的墙角呢?桂林的寒色依旧,我这清苦的节操似乎与这环境格格不入。

释义

壮哉岂不快耳目:形容眼前的景象非常壮观,足以让人耳目一新,心情愉悦。

胡为守此空墙隈:为何我却要孤独地守在这空荡荡的墙角,无法享受那壮丽的景色。

桂林寒色在:桂林的寒冷景色依然存在,暗喻自己身处困境,环境艰苦。

苦节知所乖:我的清苦节操似乎与这环境不相符,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王勃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首句“壮哉岂不快耳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眼前壮观景象的赞美,紧接着的“胡为守此空墙隈”却笔锋一转,流露出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和无奈,后两句“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乖”则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艰苦和自身节操的坚守,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勃被贬谪或游历期间,王勃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才名被嫉妒而遭贬,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眼前壮观的景象与自己孤独守墙的对比,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桂林的寒色也暗喻了诗人所处的艰难环境,而“苦节知所乖”则表达了他对清苦节操的坚守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王勃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