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踪灭迹莫知处,但有雨雹随风雷。的释义

小星10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收踪灭迹莫知处,但有雨雹随风雷”,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之一,具体原文如下:

杂体五首·其一

唐·韦应物

楚客到中州,游宦非远图。

山川万里别,风月十年孤。

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苦。

收踪灭迹莫知处,但有雨雹随风雷。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宾客、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译文

楚地的旅人来到中原地区,游宦做官并非他的长远打算,与家乡的山川相隔万里,独自在风月中度过了十年的孤独时光,今夜南方的喜鹊,应该没有绕着树枝苦寻栖息之地的烦恼了吧,而我呢,却像那消失无踪的踪迹和痕迹,没有人知道我去了哪里,只有雨雹伴随着风雷在空中肆虐。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漂泊异乡、仕途不顺的感慨,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两句写诗人远离家乡,游宦他乡;中间两句写其孤独无依,岁月蹉跎;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喜鹊的安逸,反衬出自己的漂泊不定和内心的苦闷,同时以“收踪灭迹莫知处,但有雨雹随风雷”象征自己身处乱世,命运多舛,如同风雨中的飘萍。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诗人以“楚客”自喻,表达了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无奈与哀愁,通过“风月十年孤”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独感,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象征,将诗人的命运与风雨中的飘萍相提并论,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身处乱世、命运多舛的无奈与悲凉,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应物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文人墨客往往难以施展才华,仕途不顺,韦应物本人虽然出身贵族世家,但仕途也并不平坦,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仕途不顺、漂泊异乡的感慨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