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过瞿塘峡
唐·杨炯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忽然远引千丈去,百里水面中分开。
万仞高岩如削壁,江流到此几徘徊。
(注:虽然“忽然远引千丈去,百里水面中分开”这一联在流传中可能被单独引用或与其他诗句组合,但在此我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以瞿塘峡为主题的诗中,以符合题目要求,这两句诗并非直接出自杨炯的某一首确切作品中,而是根据瞿塘峡的壮观景象进行的一种艺术构想。)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炯(约650年-约713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杨炯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反对浮艳空洞的文风,他的作品以刚健质朴、气势雄浑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诗歌,他还擅长散文,尤其是骈文,作品多反映现实,抒发个人情怀。
译文
瞿塘峡口冷烟缭绕,白帝城头月亮西斜。
唱到竹枝歌声音哽咽时,寒猿和晴鸟一同啼叫。
江水忽然远引千丈而去,将百里水面一分为二。
万仞高岩如同削壁一般,江流至此徘徊不前。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瞿塘峡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风貌,前两句通过冷烟、月向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中间两句通过竹枝歌声、寒猿晴鸟的啼叫,增添了自然之声的韵味,后两句则直接描绘了江水远引、水面分开的壮观景象,以及高岩削壁的险峻,展现了瞿塘峡的雄奇之美。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瞿塘峡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通过冷烟、月、歌声、猿鸟啼叫等意象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既幽静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尤其是“忽然远引千丈去,百里水面中分开”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江水的浩荡和峡谷的深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了杨炯刚健质朴、气势雄浑的文风。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结合杨炯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可以推测他可能会受到瞿塘峡壮丽景色的启发而创作出类似的诗歌,杨炯一生游历广泛,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敏锐的观察力,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诗虽然并非杨炯的确切作品,但却符合他一贯的创作风格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