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泰山六首·其三
唐·李白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言。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门。
文成拂汉道,回首凌紫烟。
心随白云去,梦绕青山巅。
何必归洞府,去来乘羽翰。
俯仰人间世,消遥任流年。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日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朝饮盘石上,夜宿松树下。
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暮归南山,谁肯谢尘喧。
暂游桃源里,还思竹隐间。
浮云隔两山,别离间何限。
因兹欲东去,沧海无回辕。
秦帝昔东游,空此遗宫殿。
当时侍金辇,故物独石马。
犹作帝王居,金壁生光烟。
霭霭紫气浮,仙乐风中闻。
灵光何足贵,长此镇乾坤。
浩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
怀古对河山,肃然起长喟。
尚想方平子,遗迹在空翠。
悠然心远游,天际不可极。
云卷云舒处,去来飘忽迹。
呼龙沥酒未及祝,五色粲烂高崔嵬。
举杯醉明月,对影成三人。
泰山一何高,高高几万丈。
远望青欲晓,回望日欲斜。
朝饮王母池,暮投天门关。
谁言不得意,看取孤云高。
作者及朝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代表。
作者简介:
李白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今四川江油),他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诗词歌赋,早年曾游历四方,结交名士,后入朝为官,但不久便因性格耿直、不阿谀权贵而遭贬谪,晚年漂泊无依,最终在安徽当涂去世,李白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针对“呼龙沥酒未及祝,五色粲烂高崔嵬”两句)
我呼唤神龙前来,将酒倾洒在地以祭祀,还未及完成祝词,眼前便展现出五彩斑斓、高耸入云的山峰。
释义:
呼龙:呼唤神龙;沥酒:将酒倾洒于地以祭祀;未及祝:还未及完成祝词;五色粲烂:形容山峰五彩斑斓、灿烂夺目;高崔嵬:形容山峰高耸入云、雄伟壮观。
赏析: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泰山之巅祭祀神龙的场景,诗人以豪放不羁的笔触,将祭祀的庄严与山峰的壮丽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气势磅礴的意境。“呼龙沥酒”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五色粲烂高崔嵬”则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游历泰山时所作,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竞相攀登、吟咏的对象,李白在游历泰山的过程中,被其雄伟壮丽的景色所震撼,于是挥毫泼墨,创作了这首《游泰山六首》,这组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自然风光,还融入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其豪放不羁、超凡脱俗的诗人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