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臣不得同鍼虎,未死心先冷若灰。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孤臣吟

唐·罗隐

孤臣不得同鍼虎,未死心先冷若灰。

夜雨空阶滴暗响,秋花满地落残钗。

愁多自惜诗肠断,病久谁怜药裹开。

独坐孤灯听远磬,满庭寒月照空阶。

作者简介

罗隐,字昭谏,唐代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初期,一生历经坎坷,多次参加科举不第,晚年才得小官,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多讽刺时弊,反映社会现实,同时也抒发了个人的怀才不遇之感。

译文

作为孤独的臣子,我无法与那些得志的权贵们相提并论,我的心还未完全死去,却已经冷得像灰烬一样,夜晚,雨水在空旷的台阶上滴落,发出幽暗的声响,秋天的花朵满地凋零,只剩下残破的钗子,愁绪太多,自己都感到诗思枯竭,心痛欲裂;病了很久,又有谁来怜惜我,为我打开药包呢?独自坐在孤灯下,听着远处的磬声,满庭的寒月照耀着空旷的台阶。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孤臣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的孤独、绝望之感,首句“孤臣不得同鍼虎”直接点出主题,鍼虎比喻得志的权贵,孤臣则指自己,表达了诗人无法与权贵同列的无奈和悲哀,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绘夜雨、秋花、孤灯、寒月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细腻,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将诗人的孤独、绝望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意象也富有象征意义,如“夜雨空阶”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迷茫,“秋花满地”则暗示着美好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如“冷若灰”、“滴暗响”、“落残钗”等,都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罗隐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罗隐一生历经坎坷,多次参加科举不第,晚年才得小官,这种怀才不遇的遭遇使他深感孤独和绝望,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哀怨和愤懑之情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罗隐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