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肠未惯饱甘脆,九虫寸白争为孽。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苏拯

饥肠未惯饱甘脆,九虫寸白争为孽。

长食天厨万钱味,岂知闾里一瓢咽。

贵为天子合神仙,岂谓豺狼有世传。

白日扪心唯自问,不教公道定浮沉。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诗文传世,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苏拯是唐代一位不太为后人所熟知的诗人,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语言质朴而深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虽然他的生平事迹在历史文献中记载不多,但从其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

译文

饥饿的肚子还未习惯饱食美味佳肴,体内的寄生虫却开始争相作恶,长期享用皇家御膳的美味,哪里知道民间百姓连一瓢粗茶淡饭都难以果腹,身为尊贵的天子本应超凡脱俗,接近神仙,怎能容忍豺狼般的恶行世代相传,白天抚心自问,只愿世间公道自在人心,不让权势和私欲左右是非黑白。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皇家奢华生活与民间疾苦,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悬殊,首句“饥肠未惯饱甘脆,九虫寸白争为孽”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寄生虫在饱食后的猖獗,暗喻权贵阶层的贪婪与腐败,次句“长食天厨万钱味,岂知闾里一瓢咽”则直接对比了皇室与百姓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则进一步升华主题,呼吁公正与正义,批判了权贵阶层的恶行。

赏析

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诗人通过描绘寄生虫的猖獗,巧妙地讽刺了权贵阶层的贪婪与腐败;通过对比皇室与百姓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全诗语言质朴而深刻,情感真挚而强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社会的贫富悬殊和权贵阶层的腐败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复杂的时期,虽然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也日益激化,诗人苏拯可能正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才创作出了这首反映民生疾苦、批判社会不公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公正与正义的渴望,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