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哀筝二十年,忽逢纤指弄鸣弦。出自哪首诗?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水吟

唐·唐彦谦

身在三湘四水间,

行吟年复又一年。

更将雅意凌云笔,

醉折奇花五色笺。

峡雨霏微双燕语,

洞庭波渺万峰连。

**不听哀筝二十年,

忽逢纤指弄鸣弦。

作者及朝代

作者:唐彦谦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唐彦谦,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才情横溢,诗风清丽婉约,尤善七言律诗,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常蕴含深沉的哲理思考,虽仕途不顺,但文学成就颇高,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我身处三湘四水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年复一年地行走吟咏,手执凌云之笔,满怀高雅的情怀,醉意中折取五色笺纸,书写心中的诗篇,峡谷间细雨霏霏,双燕呢喃细语,洞庭湖面波光粼粼,万座山峰连绵不绝,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听过那哀怨的筝声了,今天忽然遇到一位佳人,用她那纤细的手指弹奏起清脆的琴弦。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三湘四水间的游历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不听哀筝二十年,忽逢纤指弄鸣弦”两句,既是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也是对当前美好瞬间的珍惜,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过往情感的释怀与对新生活的向往。

赏析

“不听哀筝二十年”一句,以时间的跨度,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哀愁记忆的刻意回避,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超脱,而“忽逢纤指弄鸣弦”则如同一股清泉,突然打破了内心的平静,带来了一丝惊喜与慰藉,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情感世界的微妙变化,既有对过往的告别,也有对新生活的接纳与欣赏,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唐彦谦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人命运多舛的时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多次科举不第,晚年更是漂泊无依,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游历山水,以诗酒为伴,寄托情怀,这首诗很可能是诗人在游历三湘四水时,面对自然美景,回忆起往昔岁月,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命运的抗争,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