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杜甫
古称天下无正色,但恐世好随时移。
绮罗日减绣屏曲,桃李春多绿柳堤。
楼台彩结倚晴空,弦管一声双袖举。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就说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正色(指流行的审美标准),只怕是世人的喜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华丽的绮罗衣裳日渐减少,绣屏后的歌舞也日渐冷清,而春天的桃李却越来越多地开放在绿柳成荫的河堤上,高楼台阁上彩绸结成的装饰物倚靠着晴空,音乐响起,舞女们双双举起衣袖翩翩起舞,繁华的景象终究会散去,如同香气随风飘散,流水无情地流淌,而草木却自顾自地逢春生长。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时代审美标准和繁华景象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首句“古称天下无正色,但恐世好随时移”点明了主题,即世人的审美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具体的景象来描绘这种变化,从绮罗衣裳的减少到桃李春多的景象,再到楼台彩结、弦管歌舞的繁华,最终都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作为总结,强调了繁华易逝、世事无常的主题。
赏析
这首诗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洞察,诗人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和繁华景象,突出了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和审美的影响,诗人也通过“流水无情草自春”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恒常、人事易变的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更加深刻,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感慨,也寄托了对自然恒常、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反思。